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

16/9 畢老林 - 亂局太平日圓皆勁

2009年9月16日


亂局太平日圓皆勁
畢老林

9月15日,周二。港股半日市先升後跌,雖然內地及亞太股市造好,但對港股幫助不大。恒指收報20866點,跌65點或0.3%,半天成交310億元。國指收報12156點,微跌1點。金融海嘯一周年,恒指這一年來累積升幅1514點。
藍籌股偏軟,中移動(941)跌1.1%,國壽(2628)微跌0.3%,滙控(005)反升1.1%,成升幅最大藍籌。
招商局(144)則是跌幅最大的藍籌,挫3.9%,中遠洋(1199)次之,跌3.5%,中國海外(688)再次之,跌2.3%。
地產股表現偏軟,長實(001)新地(016)信和(083)齊挫1%。
9月期指收報20824點,跌56點,低水42點;10月期指收報20804點,跌59點,低水62點。
內地股市連升三日,上證綜合指數收報3033點,升6點或0.2%;滬深300指數收報3302點,升9點或0.3%。
金融海嘯一周年,回顧文章此落彼起。9月14日,本報「投資熱點」登了一幅 VIX 指數相對恒指、道指走勢圖,文字只寥寥三四行,並不起眼,但觀圖知義,年來金融市場的風風雨雨,VIX 指數已說了個八八九九。
此一市場「恐慌指標」,去年10月24日升至89.53的歷史高位,恒指三天後跌至10600,此後未再下試這個低位。VIX 目前在25點以下徘徊【圖一】,過去三個月窄幅橫行,意味投資者風險胃納「正常」。



VIX 以外,其他指標又在說什麼?按照簡單的市場邏輯,美元弱則風險資產升,反之亦然。眼前所見,對沖基金等專業投資者正在測試美元的主要支持位(歐羅1.4620【圖二】、英鎊1.67、澳元0.8650),一旦失守,美滙指數進一步下沉,投資者必在美元長期弱勢已成、此後浪低於浪的信念驅使下,金、股、滙繼續炒個不亦樂乎。不過,上述支持位若屢試不穿,美元借勢反彈,形勢便得重新估計。
趁大家都在金融海嘯一周年溫故知新,老畢也想談談一個現象。雷曼倒閉後,投資者或出於避險需要,或迫於形勢瘋狂「拆倉」,美元、日圓兩者皆成亂局中的貨幣首選;相比之下,圓滙表現更勝一籌。可是,若說兩者俱屬「避險天堂」,在情在理,危機過去(投資者在實體經濟復蘇前率先炒起各類資產),貪婪再次壓倒恐慌,美元、日圓理應雙雙回落。何以我們只見美元腳軟,日圓卻強勢未失?
老畢手頭上的資料顯示,從金融海嘯前的低位至現在,美元兌歐羅、澳元和英鎊,升幅分別為23%、39%和32%;日圓兌歐羅、澳元和英鎊則分別錄得34%、47%和53%升幅。日本紙表現勝於美金,從期內日圓兌美元本身上升了21%,更加一清二楚。



利差交易不用日圓
有趣的是,隨着投資者重投商品、股票、外幣,美元在金融危機中兌歐羅累積的升幅,逾半已消失,兌澳元更有六成以上煙消雲散,兌英鎊升幅亦僅餘一半。
反觀日圓,在金融海嘯期間累積的升幅,不論兌歐羅、澳元還是英鎊,能夠保留下來的沒有十足也有七成。
近日盛傳,國際投資者進行利差交易只借美元,日圓作為 carry trade 融資貨幣的角色已大大消褪。倘如此,今後日圓與其他貨幣兌美元走勢將重趨一致。從另一面看,金融市場若再翻起大浪,美元可能變成唯一的避險貨幣,日圓在這方面的角色相應消退,大家可以諗少瓣。
貿易戰一觸即發?
美國向中國進口汽車輪胎徵收懲罰性關稅,商務部則指美國違反世貿規則,同時啟動對美國部分汽車和雞肉產品的反傾銷、反補貼立案審查,令中美貿易氣氛霎時間大為繃緊。
受消息影響,在港上市的輪胎股興達國際(1899)兩個交易日下跌8%,藍籌股利豐(494)兩天亦跌逾6%。
中美貿易摩擦陸續有來,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,對中國輸油鋼管徵收10.9%至30.69%的臨時性關稅。數字顯示,中國自2006至08年輸美鋼管大幅增長逾二倍,去年總額達26億美元。
美國工會指中國政府補貼令他們失去工作,中國則指美國保護主義砸爛工人飯碗。據路透社報道,最近中國輸美鋼管數量大跌,7月份只有七十七噸,用四架大卡車就夠載;相比去年11月的高峰三十七萬噸,可謂九牛一毛,更不會對美國工人構成威脅,但美方還是出手打壓,是否代表貿易戰一觸即發?
牛定熊視乎演繹
歐洲國際政治經濟協會(ECIPE)兩位負責人最近在《華爾街日報》聯合撰文警告「大政府重臨,保護主義抬頭無可避免」,2009年上半年新增反傾銷及相關調查大增31%。
金融海嘯初期,各國皆以《斯姆特─霍利關稅法》(Smoot-Hawley Tariff Act)為鑑。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後,美國試圖以貿易壁壘自保,結果令全球陷入大蕭條。奧巴馬在年初的 G20 峰會上,亦提到各國應避免貿易保護主義,不料,6月23日美國與歐盟就中國限制稀有金屬出口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,為奧巴馬就任總統以來,首次透過世貿組織向中國開火,老畢當時就稱之為「奧巴馬向中國發的第一砲」。
年初,美國收起世界霸主形象,耐心與各國尤其中國協調,皆因「客觀環境」唔到美國惡。現在美國既能騰出手來向中方施壓,換個角度看,也可視為華府確認經濟最劣情況已過,為重奪貿易優勢先下手為強的一着。牛定熊,看你怎樣解讀吧。
「血拚」難自制
全球關注中國如何調動手上的2.1萬億美元外滙儲備,無論上網抑或看報,China's Buying The World 的標題經常可見。市場資料顯示,中國自去年12月已經動用130億美元收購不同的企業和資產,2008年全年計,中國用於收購的金額已經達到410億美元,相比2002年,中國在這方面花費只有1.43億美元而已。
為爭取足夠的原油戰略儲備,中國更向俄羅斯、巴西、委內瑞拉、哈薩克斯坦借出450億美元貸款,用以交換長期原油供應合約。
不過,總計也不外一千幾百億美元而已,《亞洲時報》專欄作家 David Goldman 忽發奇想,叫中國不如用2.1萬億美元買起成個澳洲。
澳洲是擁有糧食、天然資源豐富的大國,但只有二千一百萬人口,如此優厚的條件,對中國而言,可謂「恨死隔籬」。中國走進澳洲,猶如時尚女性走入大減價的巴黎百貨公司,「血拚」(shopping)到不可自制為止。可惜中、澳的時辰八字似有相沖,交易買賣頻生是非,雙方關係非常尷尬,如果錢真的可以解決問題,中國買起澳洲除笨有精。
以二千一百萬澳人口計,2.1萬億美元等於每人穩袋10萬美元,相當不俗。不過,此事涉及中美「婚姻關係」,就算澳洲有意讓中國「照顧」,恐怕亦難成好事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